清朝
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
三庆班、
四喜班、
和春班、
春台班(称为
四大徽班)陆续来到
北京。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“二黄”声腔为主的“三庆”,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,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
秦腔。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,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。随后,另外三个徽班:“
四喜班”、“春台班”和“和春班”也来到北京,使盛行多年的
昆剧逐渐衰落,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。
清朝
道光年间(1828年前后),大量的
湖廣演员进京表演,带来了
汉调(
楚调、
西皮),造成劇團的大融合,许多汉调艺人,加入徽班,与徽班同台演出,形成了
西皮与
二黄合流,形成所谓的“
皮黄戏”。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,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,有了“京音”的特色。
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
上海演出,
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“京戏”,也叫“京剧”。後來
國民黨北伐成功,
北京改名
北平,「京劇」又被稱為「平劇」。又由于平劇迅速发展,使其艺术水平在
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,后来在全中国流行,近代學者
齊如山甚至認為平劇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精華,所以平劇也被称为“国剧”。
[ 此帖被tmk在16-11-2015 17:36重新编辑 ]